武警陕西省总队某部押运兵群像素描


  无名小站,乱草堆旁,一声火车汽笛的长鸣,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武警陕西省总队某部的押运兵们整装待发,交接、点验、出发,开启了只属于他们的绝密“旅行”。


  西北腹地、东南边陲、西南小镇……他们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官兵们说:“我们在用足迹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


  用生命护卫,以青春相守。该部官兵圆满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任务,多次被武警陕西省总队表彰为基层建设标兵单位、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5月10日,记者走进了这支神秘的押运队伍。


  铁心向党,押运兵的精神高度


  自该部组建以来,“守护目标重于生命、确保安全无上荣光”的精神就深深植入一茬茬官兵的内心。


  “只有把党的理论学得深刻,押运的方向才能坚定。” 该部政治指导员说。走进该部学习室,官兵们正在学习习主席重要讲话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著作,学习资料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心得体会。


  结合押运勤务特殊性和部队建设底蕴深厚的特点,该部始终注重变资源优势为思想教育优势。“每逢新兵下队、老兵退伍、官兵晋职晋衔,我们都要举行‘重温押运之路’仪式,帮助年轻官兵在培根铸魂中提升忠诚度。”该部政治指导员说。


  为了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新情况,该部党支部积极探索教育方法,利用总队研发的“勇往直前”理论软件,寓教于乐;聚焦“论使命、铸忠诚”主题,开展知识竞赛;把官兵总结的“衡量人生价值不看有什么、而看做什么”等励志流行语,贴进营院营房、刻上励志石,让官兵进门受熏陶、抬头受感染、时时受教育。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说起自己的押运经历,大学生士官小郑打趣地说,“冬季押运时,室外最低温度有时达到零下22摄氏度,运送货物的车厢本就不通水电,也无法供暖,像个大冰屋。车上的生活用品也被冻成了冰块,鸡蛋被冻成了冰坨子,拿起来可以当锤子用,芹菜都被冻成了可以防身的‘警棍’。但是,越是环境恶劣,越能磨炼我们的意志,锤炼我们的血性。”


  忠实履职,押运兵的使命担当


  即便是在山区的无名小站,押运兵们依旧全副武装,高度警惕戒备。


  押运途中的辛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住的是铁皮房、睡的是黄金床,夏天热得直冒汗、冬天冻得透心凉。” 这首打油诗的字里行间道出押运兵的酸甜苦辣。没有诗意,唯有远方;以苦为乐,寂寞同行——这也是押运兵的真实写照。


  “夏季押运时,汗水沿着帽檐往下淌,重达20余斤的装备穿在身上,衣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大家依旧坚守在温度高达60摄氏度的‘闷罐子’车厢内的战位上,寸步不离。” 列兵小孙说。


  对于押运兵来说,日常训练背插“十字架”、领别大头针、背贴硬板床,这是练“坐功”的基础课;擒拿格斗、精准射击、快速应变,这是练“硬功”的入门课;方案演练、随机拉动、实战对抗,这是练“处突功”的必修课。从加入押运兵行列的那一天起,官兵们每天都要经受超越生理极限的磨炼,但是在每个人的心里,始终有无上光荣的自豪感。


  “每一次押运,每一次任务,都是我们的战场!确保押运目标绝对安全,是押运兵最崇高的使命。”谈及任务,官兵总是信心满满、非常自豪。


  押运无小事,事事连政治。由于押运勤务的特殊性,途中的任何闪失,都会给国家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无论在警卫库区还是押运途中,发生任何可疑情况,官兵都能迅速到位、处置险情。他们通过视频监控、无线对讲系统等手段,强化重点部位管控,保证哨兵能够全域观察,及时报警。


  为使一线兵力与应急力量密切协同,官兵们始终加强处突联动训练,确保任务中遇到任何突发情况,都能迅速展开行动并妥善处置。


  多年来,押运兵的足迹遍布30多个省区市,累计行程60余万公里,圆满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


  严守纪律,押运兵的行为底线


  由于任务的特殊性,“纪律”成了战士们最常提起的话题。


  “我睡的可是黄金床。”有着16年“运龄”的“老镖师”大刘说着,指了指身下的货物箱。 “金山板坐,心如止水”一直写在他笔记本的扉页上。


  “押运纪律第一条……”每次任务前,官兵们都会进行纪律教育,这是多年来形成的传统。一次次随机教育,使官兵们进一步理解了“遵规守纪、安全第一”的押运信条,也更加明白了“小哨位连着大使命”的道理。


  “咱们这趟任务要出去几天啊?”采访中,记者一上车,便好奇地抛出问题。


  没想到,负责此次任务的排长小张黑脸一板,冷冰冰地说:“请您遵守保密纪律,所采写的稿件不得出现任务官兵姓名,不准提及任务时间,不准拍照、摄像,不准询问路线、站点……”


  翻阅官兵人手一本的《押运手册》,各种纪律规定、任务责任赫然在目,但最引人注意的还是印在扉页的那句——“目标安全高于一切,遵规守纪重于泰山。”


  “虎子,你咋一直盯着那个院子?”“排长,你看,那里就是我家……”列车夜晚在野外停靠等待编组时,上等兵小虎望着家里的灯光,怔怔出神。


  数百米的距离,对于这个训练有素的小伙子来说,在列车出发前跑上一个来回并不困难。


  “敬礼!”他给自己下了一个口令,庄重地对着家乡的灯火敬了一个军礼。列车汽笛长鸣,伴着思念,渐行渐远,虎子在自己的战位上遥望着家乡的方向,眼里已泛出泪花。


  金山板坐,心如止水,长路万里,驰骋忠诚。


  无论是滴水成冰的塞北寒冬,还是高温湿热的江南酷暑,不管怎样艰苦、单调、乏味,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4岁的押运兵队伍一路磨炼、一路感悟、一路成长,列车前行的路上没有小说家笔下的诗情画意,有的只是押运兵们一路忠诚的足迹……(注:文中人物均用化名)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