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在中华大地上的信仰之光——西北工农革命军司令部旧址砖铺标语背后的热血故事


  有一种信仰,虽经岁月掩藏仍光芒依旧;有一种理想,虽经鲜血浸染仍矢志不渝;有一种奋斗,虽经沧桑风雨仍前赴后继。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这就是信仰的魅力,这就是信仰的光辉!


铺在中华大地上的信仰之光


  这信仰,根植于中华大地已有99年了。99年,她的后来者已从50多人发展到9000多万人,他们拥有一个共同而光辉的名字——中国共产党党员。99年,她的初心和使命依旧,那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99周年华诞之际,我们走进秦岭脚下的华州深处,从一条铺在大地上的标语中去追寻、去解读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之源,理想之光,奋斗之力。


  从历史的山巅回望,那些写入历史的辉煌业绩,莫不源于点亮时代的思想光芒。


  在位于渭南市华州区高塘镇的西北工农革命军司令部旧址内,有这样一幅蕴含着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精神密码”的砖铺标语——


  “同志们赶快踏着先烈的鲜血前进啊!!!”


  大地为纸,青砖为墨。这幅长20米、宽2.1米,仅有15个字的特殊标语,不仅见证了轰轰烈烈的渭华起义,也映衬着风起云涌的中国革命浪潮。它所承载的“坚定信念,听党指挥,不怕牺牲,矢志奋斗”的革命精神,更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6月下旬,在党的99岁生日前夕,记者几度走进西北工农革命军司令部旧址,多方探寻这幅红色标语背后的故事。


  革命岁月,两次铺设,见证渭华起义熊熊烽火


  1927年的中国,阴云密布,寒风瑟瑟。随着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全国革命形势急转直下,中国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中国革命进入了低潮。4月28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在北京也举起了屠刀,将我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连同其他19位革命者残忍杀害。


  噩耗传来,渭南(现临渭区)、华县(现华州区)一带的共产党人悲愤不已。“为了纪念李大钊,当时担任谷堆小学教员的共产党员陈述善和担任高塘小学校长的共产党员李维俊,组织两校师生及当地群众在高塘小学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会后,群情激昂的大伙又不顾饥寒和疲劳,从附近的涧峪河捡来鹅卵石,借着修建校舍的青砖,在学校礼堂前的通道上精心铺设了一行标语——踏着先烈的鲜血前进啊!!!”


  6月24日,炎炎烈日之下,站在砖铺标语的护栏外,华州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史进军向我们回顾了当年的场景。


  那时的陕西,也同全国一样,革命转入了低潮。为了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中共陕西省委决定在渭华地区举行武装起义。


  “起义地点选择在渭华地区是有原因的。”史进军告诉记者,“首先,这里是陕西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地区之一。早在1921年7月,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魏野畴就在华县咸林中学宣传马克思主义。其次,这里的党团组织创建很早,有发动起义的组织基础。1924年5月30日,我省第一个团支部——社会主义青年团赤水支部就是在华县创建的。第二年12月,中共赤水特支也成立了。另外,在大革命期间,渭华地区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先后成立了300多个农民协会,会员有数千人,并有自己的农民武装,在这里发动起义能得到群众的积极响应。”


  1928年5月,轰轰烈烈的渭华起义全面爆发,我党领导的许权中旅起义部队改编为西北工农革命军,司令部就设在高塘小学。在这期间,时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刘志丹和总司令唐澍等人,发现了这幅充满鼓动性和战斗性的革命标语。在振奋之余,为了使标语更加振聋发聩、激励斗志,刘志丹和其他同志几经商量后,在原标语前面添加了“同志们赶快”5个字。


  于是,一条完整的砖铺标语就此镶嵌在渭华大地上:“同志们赶快踏着先烈的鲜血前进啊!!!”


  今年61岁的陈军红,是原西北工农革命军司令部侦察参谋陈祖舜的孙子。去年,在整理爷爷手写的《渭华起义点滴回忆录》时,他读到了这段历史:“在高塘小学校园里,有一个南北向、革命化砖砌标语,刘志丹在前面增加了几个字……”


  “标语看似普通,但内涵相当丰富,尤其是修改之后革命色彩更浓厚,革命斗志更加饱满。”史进军分析说,在当时的革命背景下,增加的“同志们”不仅指中国共产党人,还包括了一切志同道合、不怕牺牲、勇于献身的仁人志士。而“赶快”一词则道出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形势岌岌可危的严重局面,赋予了标语“动员令”的意义。


  在这个“动员令”的号召下,渭华地区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不畏牺牲、前赴后继、英勇奋战,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但面对强敌的疯狂反扑,起义最终还是失败了。


  1928年6月底,刘志丹在砖铺标语旁边的古槐下,主持召开了军委扩大会议,通过了将部队撤往陕北,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决议。撤退前夕,为了让蕴含革命精神的砖铺标语不被敌人破坏,刘志丹命人挑来黄土将其掩埋,并在上面垫上炉灰沙砾,恢复成了主通道的样子。


  “渭华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创造了陕西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建立了苏维埃政府的新政权,燃起了革命火种,锻炼、培养了大批干部。”史进军说,1932年以后,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开始了领导创建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先后创建了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两支西北主力红军以及陕甘边、陕北两块革命根据地,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了陕甘革命根据地,成为党中央、中央红军长征坚实的落脚点和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


  重见天日,建馆立碑,题词背后故事动人心弦


  1951年的一天,高塘中学(校址就在原高塘小学)来了一个大人物:时任西北文联主席的“狂飙诗人”柯仲平。他是来渭华地区搜集资料的。


  “柯仲平那会儿可是我们的偶像呀,他到来的时候刚好是课间,同学们都挤到教室外头的门廊里听他跟校长谈话……”今年6月22日,曾任高塘镇党委书记、85岁高龄的张书经坐在曾经的校园里回忆说,“柯仲平给我们校长徐振化说,1928年夏天他在西安参加革命宣传时见过刘志丹,刘志丹告诉他在西北工农革命军司令部有一幅很特别的砖铺标语,以及后来掩埋标语的事情。”


  柯仲平所指之处,正是张书经和同学们每天都要走的人行道。大家听后都感到十分诧异,很快就聚集在院子里讨论了起来。校长徐振化和柯仲平再三确认了标语的位置,两天后便组织五三级乙班40多个同学开始挖掘。而这个班正是张书经所在的班。


  “从早上8点开始,大家带着铁锨、扫帚、簸箕各种能用得上的工具,在人行道上站成一排,铲的铲、抬的抬、扫的扫,慢慢铲开了1尺多厚的黄土。”说到这里,一直坐着的张书经突然站了起来,快速移动步子走到了标语的护栏边,手指向南边说,“我记得当时是由南向北开始挖,第一个字挖出来的时候大家可高兴了,跳着喊着,立马就有了信心,挖起来也更有劲了!后来用了一整天把15个字全挖了出来。”


  在掩埋了23年后,这条砖铺标语终于重见天日,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劳动了一天的师生们好像都忘了疲惫。他们把标语清扫了一遍又一遍,又围着标语一遍遍地诵读着、思索着、感动着……


  当尘封地下20多年的红色标语再次面世的消息传开后,立刻引起了巨大轰动,附近群众纷纷赶来参观瞻仰。曾经担任渭华起义纪念馆第二任馆长的刘京运告诉记者,为了妥善保护好标语,当地政府在1957年用青砖砌起了围墙,并成立了华县高塘文管所;1981年之后,省、市、县有关部门多次拨款维修西北工农革命军司令部旧址;1988年,渭华起义烈士纪念塔和渭华起义纪念馆建成并对外开放,邓小平、徐向前、习仲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题词;1998年,砖铺标语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成为“镇馆之宝”;2016年5月,原纪念塔拆除,同期修建渭华起义烈士纪念碑。


  6月25日,站在渭华起义烈士纪念碑广场,74岁的刘京运充满感情地又一次瞻仰起了眼前这座雄伟的纪念碑。纪念碑由基座、碑体两部分组成,总高32.2米,其中主碑高19.28米,象征着渭华起义爆发于1928年。碑身面向西北,象征着这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碑身正面,邓小平同志题写的“渭华起义烈士永垂不朽”10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基座上,习仲勋同志题写的“渭华起义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格外醒目。


  “经常有人问我,这些党和国家领导人又没直接参加渭华起义,为什么会题词?其实,这里面都有故事呢。”刘京运说,“很多人都不知道,渭华起义和邓小平同志有着直接关系。1927年年初,邓小平同志担任西安中山军事学校政治部主任,而该学校的学员就是参加渭华起义的许权中旅的重要组成部分;徐向前是西北工农革命军总司令唐澍在黄埔军校的同班同学;习仲勋和刘志丹是亲密战友,共同创建了陕甘革命根据地……”


  2017年,“一碑、一馆、一旧址”正式组合为渭华起义教育基地,成为陕西东部最大的红色教育基地。


  信仰之光,穿透岁月,凝聚起不可战胜的力量


  随着党的99周年华诞临近,渭华起义教育基地变得异常火爆。


  6月23日,渭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高交大队党总支在西北工农革命军司令部旧址举行了一场主题党日活动。在砖铺标语处,32名党员整齐地排成一列,认真聆听标语背后的革命故事,重温入党初心。


  “受疫情影响,今年6月15日我们基地才正式对外开放,而且规定每天游客接待量控制在500人次以内。但要求来参观的单位实在太多了,我们只好又推出电话预约服务,预约晚了就只能推后或者取消。”渭华起义教育基地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曹宁告诉记者,自1988年渭华起义纪念馆建成开放至今,已累计接待游客573万多人次。


  怀着敬仰而来,带着信念而归。6月23日下午,参观完渭华起义教育基地之后,金钼股份矿冶分公司党群业务副主管吴强感触良多。他说:“在烈士陵园看到年龄最小的烈士只有15岁时,我十分震惊和感动,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必须要更加努力工作才能对得起这些先烈!”


  据不完全统计,在渭华起义中相继有300多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群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占起义者的10%以上。但是,敌人的杀戮并没有吓退共产党人,反而激起了大家更高昂的斗志,越来越多的渭华儿女拿起武器,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之中,最终和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渭华起义虽然已经过去92年了,但渭华起义的革命精神永不过时。特别是它所蕴含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始终是激励我们奋勇向前、克难制胜不竭的力量源泉。”6月27日,渭华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华州区委组织部部长马宁说,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全区近万名党员干部第一时间充实到疫情防控第一线,设立了220个党员先锋岗,组建了356个党员突击队,严防死守,迅速遏制住了疫情的传播。“这就是信仰的力量!而我们渭华干部学院将‘信仰’确立为新时代党性教育的主题,也正是为了让学员能从学习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在信仰灯塔的照耀下,我们党一定能带领广大人民接续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标签: 信仰 中国共产党

阅读:0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