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尽管已经过去许多年,想起第一次收到儿子何东鹏寄回来2000元时的情形,54岁的宋引香依旧忍不住心酸抹泪。


  2007年9月,为了减轻家里负担,17岁的何东鹏揣着借来的500元钱南下打工。年底,一张2000元的汇款单就寄到了宋引香手里。


  2000元意味着什么?


  因为世代居住的老窑洞坍塌严重,宋引香一家四代6口人挤在两间加起来不到20平方米的土坯房里,除去吃穿用度,“一年能落下800块钱就算是好光景”。


  有了这笔“巨款”,一家人能过个像样的年。但宋引香知道,不到4个月能攒出来2000元寄回家,这意味着17岁的何东鹏,每个月生活费不到300元……


  9月15日,在位于宜川县丹州街道王湾民俗新村的家里,宋引香眼里含着泪叙说往事。沉默许久的丈夫何青山抬眼,视线在窗明几净的客厅里扫过一圈,落在了门外长势正旺的菜园子:“还好都过去了。”


  曾经的王湾村居无良所,民无恒业,与周围村组有隔着年代的鸿沟。直到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也才3996元,村集体收入不过2000元。


  在2015年“万企帮万村”的精准扶贫行动中,宜川县秦锦建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彭皖秦与王湾村建立帮扶关系。一开始,彭皖秦不定时给村民送一些米面油,最终发现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2016年,郑欲开始担任王湾包村干部。经过多次考察和沟通,县上帮扶部门、郑欲、彭皖秦达成一致:产业,只能靠产业。


  于是,“以棚强农、以畜富民、以游兴业”的产业模式确定了,村企携手合力将王湾村拉上联通时代的发展轨道。


  2016年,王湾村引进秦锦建筑有限责任公司,整合土地资源、争取资金支持、推广设施农业。2017年,一个拥有150座瓜菜大棚的采摘园在王湾村贫瘠的河滩地上拔地而起。全村126名贫困群众,每人至少拥有一座大棚。


  积贫日久的王湾村第一次看到了走出泥淖的希望。


  宋引香家分到了6座大棚。在大多数村民还在犹豫观望的时候,两口子一头扎进了大棚里,按技术员的指导种下了瓜果蔬菜。


  尽管当年销售不如预期,6座大棚还是带来了近4万元的收入。穷了大半辈子的宋引香家里,有了超过1万元的积蓄。


  第二年,宋引香和丈夫咬咬牙,以一棚500元的价格租种了5座大棚,种上草莓、哈密瓜、甜瓜、西红柿。忙的时候,两口子清晨四五点就钻进大棚,晚上七八点才回到家。


  人勤地生金。宋引香在大棚里忙活的时候,王湾村也一天一个样。


  邻近大棚采摘园的河滩地上,水上乐园、景观花海先后建起,一个集瓜果采摘、花卉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休闲景区形成了。因为形似弯月,景区得名“月亮湾”。


  2018年国庆假期,月亮湾开门迎客,上万人来到景区,宋引香迎来了人生的巅峰时刻——11座大棚瓜果,最好的时候,一天销售额超过3000元。


  “白天在大棚忙活,晚上回家数钱,一天在大棚守十几个小时也不觉得累。”那段时间,宋引香晚上睡觉都会笑醒。


  怎么能不开心!


  2017年,宜川县利用移民安置专项资金800万元,建成了48院陕北民俗新居。按照人均25平方米、总额不超过1万元的标准,宋引香一家只花了1万元就住进了100平方米的新房,彻底告别了儿女回家过年要借宿亲友家的窘迫。


  好日子蒸蒸日上,村民收入一步一个台阶。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王湾村人均年收入从2014年的3996元增长到2019年的10038元,增长151.2%,村集体经济由2014年底的2000元增长到2019年的5.45万元,增长了26倍多。


  2019年11月,王湾人世代居住的老窑洞确定复垦改造,在原址改建温室大棚。已经脱贫的张荣专门带着老母亲回到老窑洞前拍照留念。“拍下来,以后告诉我孙子,我们是怎么过上好日子的。”


  照片里,初冬的阳光映在破败的土崖上,张荣和老母亲咧着嘴开心地笑着。


  这样的笑容,郑欲再熟悉不过。在大棚采摘基地忙活的乡亲们都说,这是月亮湾的微笑。(记者 刘印)


标签: 小康社会 陕西省

阅读:0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