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苹果“百亿”之后怎么办?


  10月的丰收季刚过,种了大半辈子果树的屈军民便将一家人赖以致富的苹果树砍掉了一半。


  尽管已经做足了心理准备,但当站在初冬的陕北高原上,望着密集的苹果树,屈军民依然还是有些心疼。毕竟,这些树已经陪伴他们全家人24年了。


  “算了,砍吧!要不然越往后就越卖不上价了。”屈军民猛吸了一口凉气,继续拿起了电锯。就这样,不到两天时间,他家12亩的苹果园便从之前的每亩56棵树变为了28棵。


  屈军民并非乱伐,而是根据县上果树专家提供的建议实施间伐,将自家地里的果树以行为单位,保留一行砍掉一行。这是洛川县苹果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一个举措。


  截至2020年10月,洛川县的苹果产业综合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品牌价值更是以687.27亿元高居全国水果类榜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如何突破瓶颈,推动当地果业高质量发展,持续促进百姓增收?这成为洛川群众和外界对于这个“苹果之乡”的最大疑问。


  市场给果农上了一课


  屈军民家住洛川县交口河镇水渭村。一开始,他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对于间伐是坚决反对的:“好好的树,为啥要砍掉?砍掉后产量岂不是得掉一大截?”


  针对这一情况,洛川县因地制宜采取了一系列推广政策。


  让广大农民技术员在全县范围做科普:“果树长大以后,密度太大的话通风、光照和干活都受到限制,影响产量和品质”;建立示范园区,带领果农们集体观摩,现场展示;出台补贴政策,规定每间伐一亩,政府补贴500元。


  今年10月,屈军民发现,这两年来他家收购苹果的果商越来越少了,而那些最早开始间伐的人家里则是门庭若市,并且每斤苹果的收购价比他家足足多了一元钱。


  “我尝了人家的苹果,发现果然好吃,再去地里看了看,了解到间伐后没几年,别人苹果的亩产就恢复到间伐前的水平了。”11月12日,正在果园中实施间伐作业的屈军民告诉记者,“果业市场行情的变化让我明白,我们要勇于尝试新技术。”


  屈军民的故事并非个例。在洛川县,经过政府的常年引导和市场的反馈,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果农选择和屈军民一样,主动用间伐的方式对果园进行改造升级。截至目前,全县53万亩果园中已有38万亩完成了第一次间伐。


  “完成第一次间伐的果园,再过几年又会面临光照不足等老问题,到时候还得进行新一轮的间伐。”洛川县苹果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屈军涛介绍,“结合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我们当地实际,每亩12株到16株果树是一个最佳比例。”


  大面积推广间伐技术的背后,体现了洛川对于苹果产业发展的危机意识。2006年,屈军涛曾去日本考察苹果种植技术,发现当地每亩只有10棵树,但苹果无论是产量还是品质都不输于传统种植浓密的果园,于是他便萌生了将这一技术引进到洛川的想法。


  “尽管在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上都已经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但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创新的精神。”屈军涛说。


  作为土生土长的洛川农村人,屈军涛比谁都了解果农伐树时心中的不舍。可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专业毕业的专家,他又比谁都知道新技术对于果树栽培的重要性。在以他为代表的果树专家们日复一日地努力推广下,洛川全县已有5万多亩果园完成了第二次间伐。


  果农手里有了定价权


  有接受新技术慢的,自然也就有快的,安善村的果农李育宏就属于后者。


  黝黑的脸膛儿、皱巴巴的衣服、沾满泥土的双脚……初见李育宏,会觉得他是一个普通农民,但事实上,他早已是专业部门认定的高级农艺师,是当地群众眼里的能人大户。4年前,他还被河南省灵宝市聘为专业技术指导,年薪10万元。


  一个普通的果农,为何会有这样的华丽转身?“能吃苦,敢创新,让李育宏成功从一位普通果农转变为果农专家。”屈军涛说。


  11月10日,记者来到李育宏家的苹果园,只见他正带领几个帮手给自己新建的矮化苹果园施肥。他家原有10亩土地,种植的都是需要间伐的乔化苹果树。2017年,当成功流转了村里的10亩土地后,李育宏决定新建果园内全部栽种县上刚开始推广的矮化苹果树。


  “相比传统乔化苹果树,矮化苹果树成形早、丰产早、果质好,产量也较以前高出许多,但建园成本高!”李育宏说,他家新建的矮化苹果园,每亩地投入达1.4万元,比普通乔化苹果园高出了一倍多。


  明年秋天,李育宏家的矮化苹果园将开始大面积挂果,但他并不会直接将苹果卖给客商,而是将其全部装箱送入冷库。


  “入库后,什么时候卖就由我来决定。我调研过,秋收时候的价格一般都比不上春节前的价格。我有一个梦想,果园里的苹果能论个卖!”李育宏说。


  洛川县苹果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张军旗告诉记者:“冷库在洛川的大规模建设,既让消费者365天都有新鲜水果吃,也让当地果农逐渐有了定价权,为下一步苹果产业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据悉,洛川县近年来以“三变”改革为切入点,全力推动新型矮化苹果栽培的适度规模化发展,目前已建成矮化密植果园累计达10万亩。在全县苹果种植总面积难有增加的情况下,通过亩产的提升实现了全县苹果产业质量效益的整体提升。


  用“后整理”打开高端市场大门


  好吃又好看,这是山东客商王超选择苹果货源时的两个核心原则,而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科学化的管理栽培,让洛川苹果正好符合他的要求。


  去年9月,经过多次考察沟通,国内著名的水果运营商王掌柜集团决定投资1.6亿元,在洛川县老庙镇桥子村建立陕西王掌柜苹果仓储及“后整理”项目。一年后,项目一期竣工,曾经走遍全国苹果主要产区的王超被集团任命为项目负责人。


  来到洛川后,王超发现,当地的苹果产业综合产值虽已过百亿元,但依然潜力巨大。他告诉记者:“一方面,我们可以引导当地农民分批采摘苹果,再分级分价销售;另一方面,我们将苹果收购后,可以进行‘后整理’,细分市场,提升产品的整体附加值。”


  王超所说的“后整理”,是指2017年延安市提出的推进苹果产业“后整理”工作,着力在苹果分拣、包装、冷藏冷链、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上下功夫,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苹果产业附加值,让群众在全产业链上增收。


  “这些年洛川苹果一年比一年卖得好,除了抓好前生产环节的苹果品质,更得益于坚持走‘后整理’的路子。想实现苹果论个卖的梦想,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后整理’工作,不断向水果高端市场迈进。”张军旗说。


  打入高端市场有多么重要,从洛川县美域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销售情况上便可见一斑。据公司电商部负责人李亮介绍,洛川苹果的优果率高达95%,这是占据高端市场的最过硬条件,他们公司选果线选出的20%顶级苹果,销售收入占到总销售收入的80%。


  在洛川县美域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西安的一家专卖店,记者看到,一盒盒外形设计精美的礼盒装洛川苹果整齐有序地摆放在柜台上,其中9枚装的礼盒售价达198元,远高于市场上的普通苹果。


  让洛川苹果成为民族品牌


  “对苹果产业,我们要做到吃干榨尽。”起初记者并不能完全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直至来到洛川琦泉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看到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后方才明白,洛川县早已在延伸苹果产业链上开始发力。


  该项目由山东琦泉集团投资3亿元建设,总装机容量40兆瓦,以当地的苹果树枝等农林废弃物为原料,将其压缩为成型燃料,产出绿色的电力和热量,燃烧后的灰、渣还能继续制作成保湿砖或者有机肥。


  洛川琦泉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勇告诉记者,他们来洛川落户投资,正是看准了洛川苹果产业升级转型这个时机:“几十万亩果园都需要间伐或者替换为矮化果园,产生的大量树枝正好满足公司生物质发电的燃料需求。”


  据悉,该公司每年可消耗30万吨果树枝条,不仅减少了果园环境污染,也让群众找到了增收的新门路。去年,凤栖镇蒋村村民郑新鹏依靠收集果园废弃物卖给琦泉公司,一年就收入了10多万元。


  在围绕实体产业链做文章的同时,也有人看中了洛川苹果潜在的文化价值,屈军涛的妻子同淑霞便是其中一位。和丈夫一样,同淑霞也是一位苹果专家。在日积月累的工作中,她萌生了利用苹果树皮制作工艺画的想法。


  “树皮制品和树皮画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文化。我们洛川是苹果大县,废弃的树皮也挺多的,如果可以制作成一幅幅精美的苹果树皮工艺画,既实现了废树皮的循环利用,也宣传了洛川苹果,让洛川苹果作为一种文化恒久地停留在人们的心中。”同淑霞说。


洛川苹果“百亿”之后怎么办?.jpg


  经过几年摸索,同淑霞总结出一套纯手工苹果树皮工艺画制作流程和技术标准,并将其传授给当地的妇女朋友,让她们增加一笔收入。


  新技术、新品种、新市场、新延伸,在成功突破百亿元综合产值之后,洛川苹果显然并未停下前进的脚步。按照洛川县的新近规划,到2025年,全县将实现苹果产业综合产值200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


  洛川县县长张继东说:“进入‘十四五’,我们将以推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牢固树立全产业链思维,着力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上下功夫,努力将洛川建成黄土高原苹果区域经济中心和引领全国苹果产业发展的新高地,让洛川苹果作为一种民族品牌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标签: 洛川苹果

阅读:0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