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阎良区秦汉栎阳城遗址探秘


  5月17日,在西安市阎良区,秦汉栎阳城遗址考古保护展示厅落成。在巨大白色外墙的呵护下,秦汉栎阳城遗址埋藏着秦汉帝国勃兴的记忆与荣光。据文献记载,秦献公、秦孝公、秦末楚汉相争之际的塞王司马欣、汉初的刘邦都曾把栎阳城作为都城。它是西安附近秦咸阳、汉长安外的第三座秦汉都城。


西安市阎良区秦汉栎阳城遗址探秘.jpg


  面对新落成的秦汉栎阳城遗址考古保护展示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栎阳城遗址考古工作负责人刘瑞感慨万千:“从今天开始,栎阳考古进入了室内遗址考古的闪光时刻。我们不用再担心发掘的遗迹被风吹雨打、烈日暴晒。从此,栎阳城遗址的大规模考古和展示工作,走进了一个新时代。”


  “两个栎阳”


  穿过历史的重重迷雾


  在西安市临潼区的管辖范围内,有一个名字同栎阳城遗址一模一样的“栎阳”——栎阳街道。多年以来,人们对于秦汉栎阳城的具体位置一直没有定论。由于栎阳城遗址在历史上多次遭受水患和人为破坏,至明清时,地面建筑已无处可寻。一度有人将两个“栎阳”混为一谈,实际上,两个“栎阳”还真有“传承”关系。北魏宣武帝时,将栎阳迁到今址,“栎阳”作为一个地名一直沿用至今。而那个见证了秦汉辉煌的栎阳城,却一直深埋地下。


  早在1935年,西京筹备委员会专门委员陈子怡根据历史文献,判断秦汉栎阳城应该在武屯镇境内的古城屯一带。然而当时因为种种原因,他的观点一直得不到印证。


  新中国成立之后,一代代考古工作者不懈努力,慢慢揭开秦汉栎阳城遗址的神秘面纱。1963年1月,家住秦汉栎阳城遗址附近的村民李海峰等人在村南取土时,意外挖出8枚工艺考究的金饼。这一发现立刻引起了我省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不久,当时的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就派遣田醒农、雒忠如等专家在金饼出土地周边进行了半个月的勘探,初步确定了秦汉栎阳城遗址的大概位置。


  1980年至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栎阳发掘队的刘庆柱、李毓芳等专家克服万难,不断探索,在栎阳城初定位置附近发现了南城墙、西城墙、3个城门、13条道路、15处建筑遗址,并对东南墓区等地进行了考古工作。这次考古,让人们对于栎阳城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第二次栎阳城考古就此告一段落。


  2013年3月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重启秦汉栎阳城考古,先后在西安市阎良区的武屯街道、新兴街道发现了战国至西汉时期的3座不同阶段的栎阳城,总面积达30多平方公里。


  越来越细致的考古发掘,让两千多年前发生在栎阳城的故事,变得“触手可及”。商鞅变法开始时,商鞅为了取信于民,曾经在当时的都城城门处“徙木立信”。“徙木立信”故事发生的地点,很可能就在秦汉栎阳城遗址之内。


  “从现在的情况看,‘徙木立信’的故事发生在三号古城的可能性最大。因为三号古城的时代是战国中期到西汉前期,时间上恰好吻合,而且此处有大量宫殿的存在,陶文上还有‘栎阳宫’字样。‘徙木立信’的故事最有可能发生在这里。”刘瑞说。


  “栎阳潮生”


  秦汉帝国的勃兴之城


  孙皓晖先生所著的《大秦帝国》小说中,第一部第六章的标题叫作《栎阳潮生》。那一章里,魏国士子卫鞅来到秦国,向秦孝公面陈强国之策。回顾历史,将秦国由弱变强的商鞅变法,正是发轫于栎阳城。


  栎阳城,承载着秦人的强国之梦与逐鹿中原的雄心壮志。“文献中秦献公迁都栎阳,是为‘复穆公之霸业’,栎阳是秦复兴之路的第一个都城。后人讲秦始皇统一是‘奋六世之余烈’,那六世,就是从迁都栎阳的秦献公开始算起的。”刘瑞介绍,秦人从栎阳开始的复兴,到最后的完成一统,其核心,是不断的自我扬弃和制度改革。


  在刘瑞的观点中,栎阳对于秦国而言,是一块不可或缺的“改革试验田”。秦献公“初行为市”的市场化革命,“户籍相伍”的人口管理革命,到秦孝公商鞅变法,直至秦始皇统一后的一系列措施,都深刻揭示,自秦国迁都栎阳开始,复兴、改革与统一,一直紧密相连。


  甚至许多当代政治制度的源头,都能追溯到栎阳城遗址。2395年前,秦献公十一年在栎阳设县。而在此之前,县往往设置在边疆之地,当时的秦、晋等诸侯大国把新兼并的地方设置为县,便于管理。秦献公迁都栎阳时,将县直接设置于国都。此举被他的后人不断传承和发扬。他的儿子秦孝公就在迁都咸阳的同时,将县全面设置在了广大的京畿地区。秦始皇统一后,又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郡县制,最终成为我国传承两千多年的地方行政制度之一。


  栎阳城的故事,不仅与秦国、秦朝紧密相关,还与汉朝的兴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秦朝灭亡后,项羽封秦朝降将司马欣为塞王,建都栎阳。公元前206年5月,汉王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占三秦之地,将栎阳作为汉王国的都城。楚汉相争之际,刘邦在前线所需要的兵马粮草,多由萧何在关中之地筹措,栎阳就成了战争物资重要中转地。源源不断的士兵、粮草充实前线,为刘邦的胜利打下坚实基础。


  仅仅几年之后的公元前202年,栎阳就迎来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高光时刻。刘邦在定陶称帝,接受了谋臣娄敬、张良的建议,将栎阳作为新生汉帝国的临时首都。直到两年后的公元前200年,长安长乐宫建成,汉帝国的国都才迁到长安。


  尽管栎阳为都的时间非常短暂,但它却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奠定与大一统国家的传承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既见证了秦帝国的黎明,也是孕育汉帝国的摇篮。


  “栎阳新生”


  不断前行与文化传承


  这些年,考古工作者对秦汉栎阳城的发掘与探索,一刻也没有停歇。他们的辛勤与坚守,结出了累累硕果。栎阳城遗址入选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以来,屡屡有重要宫殿建筑、附属设施、生活器具等被发掘出来,为学术界思考“汉承秦制”等若干重大命题提供了大量的新材料。


  发掘秦汉栎阳城遗址的这些年,光是对出土文物的资料整理,刘瑞就完成了《栎阳陶文》《栎阳瓦当》《栎阳考古发现研究》等专著。在2018—2020年度的考古发掘中,他们更是第一次在较大面积发掘的基础上清理出了战国秦汉宫城区域内的“后宫”区。这次发现,对深入揭示战国秦汉建筑布局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探索的脚步不会停下,栎阳的考古,任重而道远。今年,考古队还将对秦汉栎阳城遗址北棚内的已发掘遗迹进行解剖式发掘,了解早期遗存的保存情况;在南棚内对之前试掘确定的三号建筑、勘探新发现的十一号建筑进行整体揭露。


  在秦汉栎阳城遗址考古保护展示厅的一角,陈列着一排饱含“栎阳元素”的文创产品。它们之中有以“徙木立信”等栎阳故事为题材的面塑作品,有以栎阳瓦当为蓝本的体验式拓片,还有绘制着秦孝公、商鞅等历史人物肖像的葫芦画,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观赏。一位参观者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用宣纸、印泥以及模具,制作了一张“公”字瓦当拓片,兴高采烈地把拓片的制作过程发到了抖音上。


  而在展示厅的另一侧,刘瑞戴上红领巾,为前来参观的中小学生们讲述了栎阳城的故事。从秦人的复兴到郡县制度的确立,从商鞅变法的“改革之城”到“徙木立信”的法治之都,讲到古人们的智慧,刘瑞的眉宇之间透出一股子自豪。


  “秦人从栎阳开始的复兴,到最后的完成一统,不断地进行扬弃和改革。我们相信,在对秦汉栎阳城遗址的考古中,我们也一定能发掘出更多的考古信息,为揭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我们考古人的热血和力量。”刘瑞说。(陆晟)


标签: 西安市阎良区 西安市

阅读:0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