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豪,我是榆林人” 富足成了榆林人当下真实生活感受


  临近暮秋,佳县坑镇赤牛坬村的底色还是绿色——苍翠的树、碧绿的湖,点缀其间的黄色,是有意保留供游客参观的老窑洞。


  “我们这儿早就不是你们印象中黄沙漫天、贫穷落后的样子了。我们村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共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村上收入近140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明星村。”10月11日,赤牛坬村党支部副书记高根强对记者说。


  3个多月前,高根强也曾这么自豪地对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剧组的工作人员介绍自己的家乡。


  在最近热映的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赤牛坬村村民乔润连参与了售卖羊杂的场景拍摄。电影场景中,她的摊位前客来客往,好不热闹,而这样的场景,也正是她每天的真实生活。


  随着赤牛坬村旅游业的发展,乔润连从榆林的建筑工地回到家乡,经营起一家面食店,一年靠卖几样简单的面食就能收入5万元,还不耽误哄孙子、照顾九旬老人。她说:“以前不出村找营生就没办法生活,现在家乡好了,谁还想着往外走。”


  和乔润连一起做群众演员的还有该村58岁的村民高奴生。表演,是他几乎每天都在做的事。在由赤牛坬村村民创作的原生态实景剧《高高山上一头牛》中,高奴生饰演一位生产队的小组长。用洪亮的声音喊着开工口号,在黄土坡上跑上跑下,实景剧中的他还像个年轻的小伙子一样活跃。“游客多的时候一天演3场,每场70分钟,我这老汉吼一吼、跑一跑,能锻炼身体、能赚演出费,还能追忆过去的生活,畅快着呢。”高奴生说。


  富足,是榆林人当下真实的生活感受,而电影中再现的风卷黄沙、沙进人退的特效画面,也曾让多少代榆林人真切地感受到绝望。


  影片中,当年的乡村老师在给孩子们上课时,漫天黄沙席卷而来。老师紧盯着窗外的黄沙,对教室里的孩子们说:“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有本事了让咱们这个地方变个样!”这一幕,让同样是人民教师的高锋锋热泪盈眶。


  高锋锋是佳县坑镇中学的校长,影片中该校校友返乡参加校庆的场景里,他也在其中。镜头扫过时,他表情平静,但他的心里满是自豪。他不光是这所学校的校长,还是这儿的毕业生。他毕业时曾说“如果我有出息了,一定会回来”,如今,他做到了。


  高锋锋回忆,20世纪90年代初,他在坑镇中学上学时,学校周围的山坡上到处裸露着黄土,大风卷起黄土,天都被刮黑了。为了抵御风沙,连续十几届师生从家里带来枣树苗,一棵棵、一年年栽满山地。他说:“榆林人的骨子里有一种顽强执拗的治沙精神和建设家乡的巨大热情。我自豪,我是榆林人。毕业生带着这份热情和精神回报母校,我们学校的礼堂建起来了,教学楼翻新了,塑胶操场焕然一新,还有几位毕业生放弃榆林市的高薪工作回到坑镇中学做一名普通的乡镇老师。”


  带着知识和理想建设家乡的年轻人,也成了众多孩子的偶像。佳县第一小学学生强至柔参与电影拍摄时,想长大后走出家乡去大城市学表演。看完电影后,她却坚定地树立起走出去,然后回到家乡资助贫困乡亲的理想。影片不但让她收获了一段特别的经历,更在她心中埋下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梦想。(记者 李羽佳)


标签: 榆林市 小康榆林

阅读:0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