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南郑区以党建引领强村富民


  加入新型经营主体成为产业工人后,汉中市南郑区汉山镇汉山村村民王汉华如今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新型农民。“地是我的,我还有股份,每天能挣几十元钱,日子也是越过越好。”说起如今的生活,王汉华充满信心。除了租金和分红,他在园区务工每年还有2万余元收入。


  有了产业,不仅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像王汉华这样的村民,生活也是越来越好。近年来,南郑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大胆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发挥党委统筹、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优势,通过土地流转、参股分红、吸纳贫困户就业等方式,帮带贫困户“抱团取暖”,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支部引领


  “抱团”发展共致富


  “路修好了,村上经济发展还是起色不大,我们要思考怎么把村集体经济壮大。我们打算成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把村上茶园收回来自己经营。”去年冬天,南郑区汉坪村党支部书记龚德荣在村民大会上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老茶园交给别人都经营不好,我们这帮子人啥都不懂,怎么能行?”部分村民反问道。“不懂就学,不会就问!”龚德荣下定决心要带领村民们致富。在村党支部的推动下,汉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茶叶加工坊先后开工,该村党支部定期邀请技术专家到村上指导。


  阳春三月,汉坪村里茶香四溢,村民们每天有了几十元到100元的收入。得益于当地推行的“党支部+扶贫互助合作社+产业园区+贫困户”党群共富模式,如今各村发展已形成“抱团”发展之势。


  根据安排,当地结合资源禀赋和群众产业基础,选定产业发展项目,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及用途的前提下,将产业奖补资金或扶贫贷款、土地、房屋“折股量化”给贫困户,集中投入到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形成股权、分享收益,形成稳定增收长效机制。


  “引雁效应”


  激活村上发展“一池春水”


  “沙坝村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养殖大闸蟹,当地政府对我搞这个事都很支持,还提供了很多帮助,希望我能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这跟我们企业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4月7日,在南郑区法镇沙坝村文杰水产养殖农场,该农场负责人朱奎林向记者介绍。


  作为当地引进的致富能人,朱奎林曾在外闯荡多年,觅得大闸蟹养殖商机后,他便相中了沙坝村这个地方。“水产养殖技术强、投入大、风险高,担心也是有的,但该村党支部求贤若渴的引才姿态打动了我。”朱奎林决定在此发展。


  该项目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经营模式,通过流转贫困户土地、吸纳贫困户就业、动员贫困户养殖等方式,带领村民们致富。目前,农场已陆续投放5.2万只大闸蟹苗,带动35户贫困户发展,每户每年保底收益1100元,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保底收益3500元。


  法镇镇长张汉平介绍,在“引雁效应”的带动下,当地始终坚持让贫困户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市场走,实现了家家有项目、户户有产业。


  构建新机制


  集体经济提质增效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党员要主动担当,为群众主动想办法、出思路,让群众早日过上好日子。”南郑区小南海镇青石关村党支部书记周天文说。


  在青石关村党支部的推动下,该村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据介绍,该合作社由该村12位乡贤、15位社员共同出资,吸纳会员200余名,包括资金互助、资产资源收储利用和交易等功能,为群众增收致富蹚出了新路子。


  一方面,社员可用承包地、宅基地、房屋等闲置资产作抵押进行贷款,实现社员互助,畅通农民自主融资渠道;另一方面,合作社将分散在农户手上的闲散资源资产集中收储后金融化并集约经营,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


  福成镇群山毗连、峰峦重叠,山林资源丰富。当地采取“村党支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产业脱贫模式,辐射片区2万多人。各村党员干部带头发展产业,目前,全镇12个村发展香椿8000多亩。昔日的荒坡、荒地已种上香椿等经济作物,村民们的生活眼看会越来越好。


标签: 汉中市 基层党建

阅读:0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