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路

  我对家乡的眷念,除了父母亲人、乡音社戏、田野牧歌、春华秋实,印象最深的就是家乡的路了。每次踏上家乡的路,涌上的是费翔归来时吟唱的风和云,或是王勃送别时的泪湿衣襟,是余秋雨难忘的秋雨韵致,抑是刘德华歌中的深情劝慰。眼前的这片故土永远让人热恋,脚下的这条路却镌刻着岁月的年轮,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承载先辈今人春播秋收冬藏的脚步,指引着一代代人去追寻诗和远方。


2.jpg

家乡记忆中的道路 清明雨 摄


  1972年腊月出生的我,儿时对家乡的记忆,如同关中六月天,有时是艳阳高照,有时是夏雨霖霖,明亮或又朦胧,最终定格为几帧图像:母亲和外祖母煤油灯下织布缝衣、父亲头戴草帽在田间劳作、外祖父深秋带我到渭河打桩架桥、与小伙伴们在村子土城墙顶撒欢奔跑,还有1976年大人们臂戴黑纱在雨中静默及进出抗震棚的情景。随着年岁的增长和回家次数的减少,这些画面却愈来愈清晰,不时浮上脑海,展在眼前,跳跃于梦中,成为生命中的永恒印迹,抹不去、忘不掉。这时候对家乡路的记忆,只剩下母亲时常说的一句话:“黑泥白水酱色路”,我以为这是对其时家乡的路最质朴、最形象的描述,也是我当初的全部印记。


  童年的记忆就清晰多了,画面也多了起来。1982年家乡已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路还是土路,依然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腿泥,但人们的衣着却鲜亮了许多,大人们谈论的更多是“自留地”“责任田”,口中间或说出承包、改革的词句。孩子们不懂这些,只是看到田间农作物多了,一片片小麦、玉米、高粱生机勃勃,一畦畦辣椒、大豆、西红柿、黄瓜硕果累累,平常吃的白面馍多了,碗中的面条和菜多了,过年时的肉多了,庄户人家终于享受到了劳动成果和丰收的喜悦。吃饱了劲也就足了,大人们到地里去的得更勤了,孩子们送水送饭之余,有的攀上路旁的白杨树折枝条做帽子学解放军打仗,有的爬到地边的柿子树上吊猴,年龄稍大点的已经被家长带着锄地拔草,早早地干活劳动。


202205300945588513.jpg

家乡记忆中的麦穗 清明雨 摄


  这时候,家乡的路给予我的半是快乐,半是苦恼。快乐不论时分,也让人忘了阴晴。高兴的莫过于在盛夏酷暑的中午,呼朋邀伴顺着田埂渠畔来到村东南不大的池塘中戏水玩耍,累了渴了就拔上几株水渠边的白茅根,粗粗搓洗几下急急塞入口中大嚼,顿时口齿生津,偶尔运气好还能捉几尾小鱼回家油炸,那就是人间美味了。最令人兴奋的是雨过天晴,与小伙伴们在泥泞的路面挖几块泥巴,和着唾沫做成几个泥炮,摔到临街房子的墙壁上,在一阵嚗嚗的响声中,比着谁扔的高、炸的响,却常常在大人们的斥责声中哄笑着散去。最苦恼的却是秋季收玉米的场面,那时候雨水特别多,短则三五天,长就半个月,家乡的路就变得泥泞不堪,尤其是天晴后路面晒成了黏土,阻滞着人们的脚步,满载的车子更加沉重难行,往往是一家大人小孩齐上阵,前拉后推侧拽才能前行几步,脸上身上已分不清是泥水还是汗水。长大后看《平凡的世界》,看到孙少安给县中学送砖拼命爬坡的片段时,这两个场景常常会重叠起来,不由得想起书中的话:苦难与挫折只是个躯壳,真正广阔的生活意义在于我们对生活理想所持的生生不息的虔诚与热情中所体现的坚强的信念——相信自己能飞!


  时光飞逝,到了1993年,我也参加了工作。此刻改革开放的滚滚春潮吹绿了家乡。仲夏时分,关中到处是风吹麦浪瓜果飘香,家乡却一片绿色炫目,多了几分乡村的宁静和田园诗意,田地间满是苹果树幼苗和各种时令蔬菜。村北西宝高速公路的建设每天都如火如荼的推进,村中的街道受益于高速公路征地赔偿,已被改造成了水泥硬化路面,乡亲们从此风雨无阻,农闲时结伴进城务工或做些小生意,夏季、深秋来村中运菜和树苗的客商多了起来。


  此时家乡的路,如同神州大地上的琴弦,伴随着《春天的故事》华丽优美激荡人心的旋律,弹响了城乡携手奋进的圆舞曲。沿着这条路,人们走出家门,走向城市,奔向四方,亦商亦工亦农,多种经营致富。村中拆土屋建楼房的人家多了起来,人们的衣裳又明亮多彩了许多,骑摩托车来去的人也增多了。沿着这条路,父辈们带回了财富和信仰,年青人带来了潮流和时尚,少年们阔步去追逐梦想,黄土地再次播下了新希望。


  岁月无声,2002年,我已三十而立。在呵护幼子成长、倾心工作事业的匆忙中,尽管回家的次数少了,但对家乡的挂念眷恋,却如同陈年的西凤酒那样醇厚绵长,看一眼、抿一口都是记忆。从父母言谈的话语中、出差路过的片刻停留间,感受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2003年后,随着实行新合疗、取消农业税,乡亲们享受到了国家政策的优惠和改革开放的实惠,巷陌街道成为水泥路面,村外的大道也逐步加宽硬化铺柏油,村中楼房林立,田间人头攒动,地头客商咸集,庄户人家的日子越来越殷实。受党和政府政策的指引感召,在杨凌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下,乡亲们开启了多种经营、科技致富的新征程。此时对家乡路的印记,只剩下了一卷乡亲们风雨兼程、勤作不辍、齐奔小康的画面。


  岁月如歌,2012年,中国进入了新时代。家乡也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乡亲们已从传统农业作务转型为猕猴桃种植、绿化苗木培育、鸡猪养殖等农业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新方式。路子宽了,田间的绿色多了,大家的腰身挺直了,生活明显富裕了。有时陪父母回老家走亲访友、处理事务,也能驾车一路畅通直到家门口,让人真切感受到家乡的新变化。春节回家,几乎家家门前停着汽车,户户张灯结彩,村中充满着节日的喜悦。此时家乡的路,也进入了立体化、高速化、信息化的时代。村北陇海线上列车呼啸、西宝高速上汽车轰鸣,村南西宝客运专线上高铁风驰电掣,村外县道公交车载着人们走南闯北,田陌上大家辛勤劳作,互联网上联系客商推销产品,勾勒出一幅乡村和谐美丽奋发进取的时代画卷。


  岁月不居,2022年,我也白发皓首,人近天命。回到家乡,亲人故土,或红或白、时喜时悲,半生蹒跚。在体验时光更迭、生命无常的同时,不觉对生活又多了几份感悟、感慨、感叹。站在村口地头,儿时的池塘、柿子树、田陌小道、麦浪滚滚、小桥流水、黄狗老牛,难觅踪迹,淡淡的乡愁涌上心头。蓝天白云之下,南眺秦岭雄伟,北望坮塬葱郁,近看绿意盎然,听到那一声声早已习惯的打招呼的乡音,和着林中田间的蝉鸣鸟叫,看到一张张熟悉或陌生的脸庞,禁不住思绪万千、热泪盈眶,今昔往昔,故土新颜,自然涌现出伟人的那句话——“换了人间”。


  踏上家乡的路,如同听见临行前母亲的叮咛,是那样的亲切,却又是那么的深沉不舍,犹如看到困境时父亲注视激励的目光,是那样的温暖难忘,心中迸发出前进的力量。家乡的路,记载了昨天,记录着今天,寄托着明天,总是想你的365天!(清明雨)

标签: 家乡的路

阅读:0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