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老校区主楼回荡着“永不消逝的电波”


  源深流自远,行健天同功。


  见证了历史沧桑与变化的老校园,铭刻着师生们共同的青春记忆,承载着经岁月淘洗保留的文化精华,凝结着经时光淬火而成的醇厚校风和学风。


  建筑无言,但回响于其中的读书声,仿佛在诉说着莘莘学子共同的精神寄托和建功立业新时代的报国情怀。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老校区主楼回荡着“永不消逝的电波”


  第一台气象雷达、第一台塔型管空腔振荡器、第一套三坐标相控阵雷达……这所大学创造了我国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的多项第一。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老校区主楼等四座苏式建筑始建于1956年8月,是西安市最具代表性的苏式建筑群之一。


  据校方介绍,当时学校的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学院还在河北省张家口办学。为尽快实现西迁,这四座楼的建设图纸直接取自苏联列宁格勒红旗通信学院的设计图纸。1958年竣工后,它们是当时西安地区规模最大的苏式建筑群。


  “我们下了火车,坐上大卡车前往学校,沿途都是一片农田,快到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主楼。真的是非常雄伟,它的层高很高,外墙也很厚实,在当时应该算是西安南郊标志性的建筑了。”西电原外语系党总支书记张新云回忆说,“入校后,我还参加了楼内水磨石地面的打磨工作。整个建筑的外形和飞机很相似,楼内拐弯的地方很多,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


  同其他建筑一样,矗立在西电校园内的教学主楼也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由于建筑图纸来自苏联军校,所以主楼使用的砖是加厚钢砖,墙体最薄处也有40厘米。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外界,甚至对学校内部的很多人来说,西电这座主楼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1958年,中央军委确定了包括通信、雷达等方面的一些重大课题,调集了一批技术人员。当时他们就在主楼5层集中开展研究工作。”西电原计算机系主任蔡希尧回忆说。


  从革命战争年代开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培养的学子就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主人公李侠的原型——中国共产党优秀的地下工作者李白烈士就和学校有密切关系。据相关档案记载,1934年6月,李白调到江西瑞金的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即红军通信学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第二期电讯班学习无线电技术,结业后分配到红五军团任电台台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在和平年代,西电人依然是向更高电子信息科学高峰攀登的战士。这所大学创造了我国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等多项第一:第一台气象雷达、第一套流星余迹通讯系统、第一台可编程雷达信号处理机、第一台毫米波通讯机以及我军通信装备史上第一部塞绳电报互换机、第一台塔型管空腔振荡器、第一套三坐标相控阵雷达等,为我国信息化、国防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18年8月,学校先后培养了19位两院院士,以及20余万名电子信息领域的高级人才。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