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访嵯峨 华夏探源

202404101626276507.jpg


  午后,几位文友一路驱车,来到位于陕西三原泾阳淳化三县交界的嵯峨山麓,第一次走进了已经听闻多年的振锡寺。感受眼前这座关中平原上的巍峨山脉,它的身影宛如一条巨龙,蜿蜒起伏,它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承载着丰富的底蕴,见证了岁月的更替和历史的变迁。


  记忆中,嵯峨山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背景,从儿时到长大,她永远地矗立在西北方,如同一位守护的神祗。总会在某个不经意之间,抬眼之余,回首之间,“开户西北望,远见嵯峨山。”完成一次与古人时空交错的重叠。无论艳阳高照,还是雨后云雾,她总有别样风光。有时清晰有时隐约,绵延的笔架剪影和山顶耸立的塔影,让人无限向往与敬仰。


  “嵯峨”一词最早见于屈原的《楚辞淮南小山》,山气龙兮石嵯峨,所以“嵯峨”最早的本意就是形容山高而险峻的样子。嵯峨山在历史上有多个名称,上古称荆山,古称巖薛(jiéniè,古音琪业Gǒngyè),秦汉称慈峨,佛教称北五台(终南山有南五台),俗称笔架山。


  春日阳光下,站在山之巅,脊梁两侧绵延而下,一览万物。仰望天空,俯瞰群山,微风掠过,大山在沉默,仿佛在默默述说数千年来这里曾发生过的惊心动魄、风云变幻。


202404101626344062.jpg


  探源:关中明珠


  来到嵯峨山的人,首先便会被她雄奇的身姿、秀丽的景色所吸引,一路而上,五台延绵,风姿绰约,没有华山的险峻,没有泰山的雄伟,却有着独特的秀美风景和人文历史,吸引了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清代郑簠创作的隶书作品《七绝诗》“西望嵯峨漫举杯,云中樵子唱歌回。掉头笑向人矜说,山上碧桃今日开”。便描绘了作者举杯遥望的情景和嵯峨山的风光。而吴宓的这首《登嵯峨山》更是写出了巍巍嵯峨的雄伟和壮美。“终南之北太华东,千仞嵯峨峙其中。峦突峰兀丘壑壮,山明水秀民物雄。”


  嵯峨山之所以为关中名山,不仅仅在于她巍峨挺拔的风姿,更是在于她丰厚悠久的历史遗迹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佛教、道教、古遗址文化相互碰撞交融。从上古、三皇、春秋、乃至汉唐、明清都有重要的历史遗存。像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镶嵌在关中大地上。


  嵯峨山考古遗迹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有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的洪水遗址、杨杜遗址和早周时期的岳村遗址等早期人类活动遗址。更有十余处摩崖石刻,散布在在邵家河沟清河边的山崖上。先民们一笔一刀,在冰冷的石头上刻下有温度的文字和图画,穿梭时光与数千年后的我们对话。


  《史记》记载:“黄帝铸鼎荆山之阳,鼎成驭龙升天”。唐司马贞著《史记索隐》记载被“谋圣”鬼谷子在此隐居讲学、传授兵法。相传老子曾在此讲经,山上现存讲经台遗址。


  山上现有唐崇陵、振锡寺、悟空禅师塔、天井壕遗址、五帝祠遗址、池阳宫遗址等诸多历史文化遗迹。更有跑马梁、桃花井、撩池洼、青龙洞等许多美丽而神秘的传说。这些名字背后或有一段历史、一个典故,或一个美丽传说故事。在数千年的朝代更迭中,依然在在岁月的长河中流传。


  值得一提的是,唐德宗年间日本遣唐使空海,来到大唐学习大唐的佛教与文化。空海常到嵯峨,拜谒帝陵,归国后告知天皇,出于对大唐文化的尊崇,建议将京都一座山更名为嵯峨山,日本皇太子住址也更名为“嵯峨院”,皇太子继位后也称“嵯峨天皇”。嵯峨山文化从那时起已经隔山渡水延伸到了日本,并深刻的影响了当时的日本文化。


  而这所有历史记载里面,最为让人惊叹的,在于两点。


202404101626433235.jpg


  铸鼎:华夏之源


  《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及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须。龙须拔,堕黄帝之弓。”这段描述即是黄帝大战蚩尤,取胜后铸鼎定天下的记载,象征华夏一统。这便是“黄帝铸鼎、肇造中华”。


  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在完成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统一后,在古荆山(嵯峨山)铸造了象征天地人的三尊大鼎,并通过举行盛大的祭天开国仪式来彰显从此融合统一、华夏诞生。“黄帝铸鼎、肇造中华”不仅是对黄帝统一中国的重要记载,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黄帝因肇造文明、始创华夏被尊为“人文始祖”,又以荆山铸鼎、创国立制而居功至伟,天下敬仰。“黄帝和炎帝”时期形成华夏族,因而他们都为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故国人自称“炎黄子孙。


  鼎在华夏是神器,非有德者不能私铸,除过最早的“中华始祖”轩辕黄帝的“荆山铸鼎”。还有一个就是“禹王九鼎”,传是大禹王,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金铸成华夏九鼎(太康鼎、少康鼎、大明鼎、赵盾鼎、鸟鼎、方鼎、彝鼎、斟酌鼎和神雀鼎),象征九州。此后九鼎成为国之神器,“九州”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定鼎”成为成就国业的代名词了。


  黄帝铸鼎的荆山就是嵯峨山。当然我国幅员辽阔,单名荆山的就有五座山。黄帝铸鼎的荆山究竟在何处亦多争论。然鄂、皖、浙虽有荆山之名,却无铸鼎之实。明嘉靖年间马理受托总纂《陕西通志》记载:黄帝铸鼎地在今陕西三原嵯峨山。依据的文献就是《四夷郡县图记》记载:嵯峨山顶有云气即雨,人以为候。昔黄帝铸鼎于此山。观此,则此为荆山,其证甚明。王褒的《云阳宫记》记载:“嵯峨山,黄帝铸鼎于此”。可见黄帝铸鼎的荆山就是嵯峨山,唐朝时曾在此设立鼎州,并立有“黄帝铸鼎处”石碑一通,可惜破四旧时被砸了。但是“黄帝铸鼎”的记载却流传下来,成为五千年文明开始的象征。


202404101626527123.jpg


  天齐:大汉中心


  嵯峨山麓的天齐原,又名孟侯原。天齐原历史久远,有天井壕(天坑)遗址、池阳宫遗址、五帝祠遗址群、天齐宝塔等景观。


  天井壕是一处壮观而神奇的所在,平整的地面下陷一圆形盆状巨坑,直径200多米,深30多米。据《汉书·郊祀志》颜师古注:天齐,“如天之腹齐也”。这里正是汉书记载的“天脐祠”。天齐得名即是“天脐”,就是大地的肚脐。根据史料佐证和专家考证,可以确定:天井壕是汉代的天齐祠遗址,即汉代皇帝祭天之处。“天井壕”为汉代确定的中国的中心,即大汉帝国时期的“大地原点”。


  众所周知,我国现在的“大地原点”位于西安市以北约40公里的泾河新城永乐镇,而这个地方距离汉朝时期大地的中心天井壕仅仅不到20公里。


  池阳宫地处天井岸村东,是西汉四大名宫之一,在遗址区内有5座高大的建筑台基(统称为五帝祠)。由天井坑遗址和五处夯土台遗址组成了整个天井岸汉代礼制建筑遗址,根据史书记载,是西汉时期保存比较完整而且规模比较宏大的一个大型的祭祀的建筑遗址群。


  上世纪末,陕西省文物保护技术中心文物调查研究室调查组,在对天井岸村的古遗址进行考古调查时,甚至还发现这里几组西汉大型建筑群的轴线竟与汉长安城南北轴线相合。调查证实,西汉时期存在一条从天井坑遗址开始,通过西汉都城长安中轴线延伸,南至秦岭山麓子午峪入口,总长度达74公里的南北向超长建筑基线。嵯峨山的北五台,也正对终南山的南五台。可谓是大汉帝国的超长基准线,也是西汉时期具有“象天法地”文化意义的超长中心轴线。


  于此,我们不由感慨!嵯峨山真是一座神奇而又充满神秘的山脉,在时间上,皇帝于此铸鼎,从此肇造中华,开启华夏之源。在空间上,她更是大汉国家的中心,汉时大地原点。这座处于关中平原上中心点的古老山脉,时间轴和空间轴在此交叠重合,穿越千年时空,依然屹立不倒!那么,我们或者可以说,嵯峨山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呢!


  美哉,巍巍嵯峨,华夏之源!


  壮哉,大汉天齐,国之原点!


  伟哉,泱泱中华,文明之光!


标签: 嵯峨山

阅读:0

返回首页